3)第三百三十六章 攻陷鄂州_苟出一个盛唐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军。”李晔由衷的赞叹。

  刘知俊到底还是历史上的那个猛人。

  “此皆陛下运筹帷幄之功,无论有无知俊,鄂岳之地,必为大唐所取!”

  李晔哈哈大笑起来,虽然理是这么个理,但从刘知俊嘴里说出来,就是好听一些。

  又忽然想起一事来,“将军弃暗投明,朕听说将军的家小都在汴州?”

  刘知俊眼神黯然起来,“末将之弟刘知浣与家眷皆在汴州。”

  这时代的普遍规则都是将领领兵在外,家眷留在都城。

  刘知俊若是留在梁军中,按照朱温的脾气,恐怕早晚也是个满门抄斩,反而他闹出的动静大,家眷才有活命的机会。

  虽然心中难以接受刘知俊抛弃家人的行为,不过这时代的规则就是如此。

  “我军攻破邓州时,朱温假子朱友恭被生擒,朕派人联络朱温,以朱友恭换回将军家眷!”在李晔的预想中,日后肯定要重用刘知俊,那么他的家眷就是始终是个隐患。

  “此、恩如同再造,末、将必粉身碎骨以报皇恩!”刘知俊泪如雨下。

  其实李晔还有另外一个选择,挑动朱温灭杀刘知俊家眷,以绝刘知俊之念。

  不过李晔无论如何也做不出来。

  选出宣教使中伶牙俐齿之人北上。

  唐末这种交换俘虏之事甚多,成功的几率也很大。

  李晔驻跸鄂州,首要之事便是封赏有功的鄂岳降军,愿从军者直接编入刘知俊麾下,成为唐军正兵,不愿从军者也不能放走,编入辅军,交由王师范管理。

  处理好此事,李晔便开始移民事宜,鄂岳在未来的时间里必然成为战争前沿。

  梁军可不会如唐军这般秋毫无犯。

  而襄州、邓州,地广人稀,成了移民的首选。

  朱温财大气粗,境内最不缺的就是人,但李晔缺啊。

  从西州到天唐府,从凤翔到关中,唐廷已经发展到瓶颈阶段,缺的就是人口。

  李晔不管百姓愿不愿意,全部强制迁徙,沿途设立粥棚,又令邓、襄的辅军接应。

  沿途最辛苦的就是宣教使们,一路宣传唐廷的种种优惠政策,安抚百姓情绪。

  成为一个宣教使的难度,超过武贲。

  武贲只需要上阵杀敌,有勇力就不难办到。

  但宣教使除了武力,还要识文断字,战时持刃在前,激励士气,不战时,宣抚后方,忙碌奔波。

  每一个宣教使听令于将领,不干涉军事,但编制上属于皇帝的直接下属,可直接向李晔本人上书。

  这些人无一不是对李晔极度崇拜,对大唐无比忠诚之人。

  李晔还特意把长安城中的嘉会、长寿二坊清理出来,专供他们的家眷居住,每逢过年佳节,还让皇室慰问。

  其子嗣也是直接入武营培养。

  鄂州什么都好,就是一进入六月,便闷热难当,即便在气候普遍寒冷的唐末时代,也令人无法忍受。

  士卒还可以泡在江水中。

  李晔身为皇帝,总不能在江水里处理国家大事吧?

  就在煎熬中,朱温的回信也到了。

  同意交换刘知俊的家眷,不过也提出了条件,释放被俘虏的梁军。

  从蒲阪大战至今,唐廷扣押的梁军俘虏超过五万人,就是这鄂州城里也有七千俘虏。

  以前的俘虏早已完成了身份转变,变成唐军或者辅军,在关中安家落业。

  现在把他们放回去,岂不是寒了他们的心?

  “俘虏绝不可行,告诉朱温,朕可以释放一些关押的中低级军官,不过要用钱粮来买!”底层梁军转化很简单,但中低层军官中有一些死忠分子,在长安牢狱中关了几年,仍是不肯屈服,李晔杀了一批,也留了一些。

  七八天的功夫,使者回返,称朱温愿意交换家眷,赎买军官。

  视官职而定,一万缗到一千缗不等,只用钱赎买,不用粮食。

  李晔一愣,没想到朱温这么好说话。

  略一思索,便想到他是在故意示好,想拖住唐军。

  从固始与霍邱传来的战报,梁军与淮南军陷入剧烈的拉锯之中,不过在这种拉锯中,淮南已经渐渐落入下风,史河防线已被其突破。

  淮南青壮死伤枕积,国力已有不支之象。

  其实当年朱瑾和朱瑄,也是这么被朱温耗死的。

  请收藏:https://m.qs86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