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)第三百六十章 军中诸事_苟出一个盛唐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事,检校太保太傅。

  但作为后世人的李晔当然知道,这是在培养新的地主阶级,现在看不出来什么,几十年之后,就会成为大唐的毒瘤,削弱国家的税收能力。

  想来想去,只有参考汉唐以及后世的制度,在枢密院的商议下,弄出一个军衔制度。

  既然各军名义上都是天子亲军,李晔设立羽林郎制度,凡从军五年,参加三场大战者,皆为下羽林郎,朝廷赐发蹀躞带,从军十年,为上羽林郎,赐玄色鱼袋,而且以后的驿丞、辅军各级官员、地方甲长、保长都是从上羽林郎中挑选。

  给不了土地,就只能提高他们的荣誉感与地位。

  赏赐也是有的,李晔把藩镇们进奉的珠宝财货,加上宫中财物,依照军功遍赏诸军,还按照惯例,无论有功与否,都下发十斤兴唐府的上等雪盐,二十斤河陇的羊肉。

  并下令在长安的各军轮休两个月。

  当然这些东西跟将士们的付出相比微不足道。

  也算是聊表心意。

  宣教使反馈上来的奏表,士卒还算满意,毕竟平时就有军俸,还得了这么多赏赐,吃穿用度全都不缺,不过比起这些赏赐,士卒更在意羽林郎。

  军人视荣誉为生命,羽林郎、蹀躞带、玄色鱼带这些东西,不仅是荣誉,也是地位的象征。

  一放出消息,整个长安军营都兴奋了,这才是真正的赏赐。

  士卒们热火朝天,李晔也就放心了。

  荣誉感的加深,实际上也是在加深将士与大唐的深层联系。

  至于将领,汉唐从执戟郎到骠骑大将军、兵马大元帅都有,太宗时,立十二卫,封左右各军大将军,如秦琼就是左武卫大将军,尉迟恭为右武侯大将军,其他的还有左右骁卫大将军,左右卫大将军……

  军衔基本与职衔统一。

  但到了唐末,十二卫早就烟消云散,一个神策军就顶了所有禁军。

  再说封杨师厚为左控鹤大将军,还太早,名字也不伦不类的。

  与张承业、王师范商议之后,李晔决定简化军衔。

  分备身、什将、都将、副尉、校尉、将军、大将七级,除备身与大将之外,其他的每级分少中下三等。

  当然,按照中晚唐以来的惯例,大将之上还有王将!

  不过此衔非旷世之功不能胜任。

  为了公平起见,各军指挥使都为中将军,就连立下大功的杨师厚、刘知俊也不例外,只是多得了一些赏赐。

  所有的武贲全部提为备身,获得官职之后,才向上晋升为什将、都将等。

  而每一级的晋升,除了明确的军功指标,还有宣教使的评定,皇城司的核实。

  两个月的忙碌之后,各军军衔的人员名单都被送了上来。

  李晔亲自在太极宫接见长安各军的晋升将领以及武贲将士。

  亲自授勋,校尉以下授精制唐刀,校尉以上授汉剑,将作监经过这么多年的重视,水平也是突飞猛进,至少能打出少量厅子都的花纹刀。

  很多事情,仪式感决定了神圣性。

  在三百年大唐荣光的加持下,每一个被授勋的将领及武贲都热泪盈眶。

  能站在殿中的,都是经受过战争的洗礼,以及宣教使的评定,对大唐忠心耿耿,对李晔无比忠心。

  身处前线的将士只能以特使授勋。

  忙完这些,李晔的事还没完。

  对他而言,底层将士的效忠更加珍贵。

  仅在长安,就有两万下羽林郎,七千上羽林郎。

  蹀躞带、玄色鱼袋还在赶制当中,李晔只能口头嘉奖,以及酒肉伺候了。

  请收藏:https://m.qs86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